最新消息 / 為台灣新創政策帶來救贖的一本書
發佈日期:2021-12-17
為台灣新創政策帶來救贖的一本書
台灣如何成為新創大國的最佳解答,就是這本書「新創社群之道」!
八旗文化出版社於2021年年末重量出版的譯作《新創社群之道:創業者、投資人,與夢想家的價值協作連結,打造先付出的新創生態圈》(The Startup Community Way: Evolving a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繁體中文版,是創業加速器 Techstars 聯合創辦人、《創業投資聖經》共同作者布萊德.費爾德(Brad Feld)和Techstars全球新創生態圈發展計劃資深總監伊恩.海瑟威(Ian Hathaway)共同撰寫。
這本書的介紹:https://reurl.cc/Q6z4xo
以下是我為這本書寫的在地延伸閱讀,全文也可在工商時報上的這裡看到 。
為台灣新創政策帶來救贖的一本書
「我比較關心的,不是你是否已經失敗,而是你是否對你的失敗感到滿意。」——林肯
過去這十幾年來,「創業」(entrepreneurship)跟「新創」(startup)可以說是一門顯學。
金融海嘯發生後,世界經濟一度陷入衰退,年輕人失業的問題也變得嚴重,推動創業因此成了許多國家解決經濟跟社會問題的一個解方。與此同時,網際網路跟科技的爆炸性成長,讓創業更為便利,也刺激出新型態的商業服務模式(像是SaaS、PaaS和IaaS ),並且使得「不改變、就等死」成了科技時代全球適用的生存法則。
也是在創業跟新創的大浪下,我們看到各地政府推積極推動創業新創,那深處幽微的競爭關係。一篇又一篇城市創業生態系統的排名、一個又一個名字愈來愈別出心裁的政府計劃,人們總是競相爭問:如何成為下一個矽谷?如何打造出下一個獨角獸?如何幫助新創找到更多的資源(錢)?問題是,當全球各界投入這麼多的資源在推動創業新創中,我們真的做對方向了嗎?也因此,布萊德.費爾德(Brad Feld)與伊恩.海瑟威(Ian Hathaway)在此時出版《新創社群之道》,就顯得格外有意義。
布萊德.費爾德在二〇一二年出版了《新創社群》(Startup Communities)一書,書中提出的「博德論點」四原則,甫出版就獲得了相當大的關注及迴響,時至今日已經成為如何打造新創社群的經典藍圖。而本書《新創社群之道》則是延續《新創社群》的成果,進一步為「新創社群」打造一個新的概念架構,清楚地劃分「新創社群」跟「創業生態系統」之餘,同時又相互整合兩者。
投入資源,但無濟於事
探討如何打造新創社群或創業生態系統的論述很多,《新創社群之道》當然不是第一個。《新創社群之道》的價值,在於以溫和卻深刻、有系統的論述方式,指出多數新創社群參與者的盲點及無益心態。以筆者關心的政府角色來說,政府多數時候習慣由上而下去主導新創社群的參與,誤以為增加資源投入就可以得到期望的產出和結果,且習慣用標準化的衡量方式制定推動新創社群的政策績效指標。然而,這些想法或心態可能無助、甚至有害於新創社群的發展。布萊德.費爾德與伊恩.海瑟威提醒,新創社群跟創業生態系統是複雜系統,難以控制,而使用標準化的衡量指標所製作出的排名將過度簡化創業生態系統。因此,比較正確(或者長遠)的態度是重視新創社群的互動品質甚於要素多寡,最務實的比較是比較同一城市的不同時點,而且要從當下的時點放眼二十年,不是短期的政策支持就要看到效果。
要特別釐清的是,《新創社群之道》並不是反對政府參與新創社群及創業生態系統的發展。全球知名之經濟學家瑪里亞娜.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在《打造創業型國家》一書中,強調政府在帶領創新與經濟成長的重要性,引起了各界的重視與討論。在國家帶領創新這點上,《新創社群之道》其實沒有不同,也肯認政府的研發預算投入是促使矽谷早期崛起的眾多因素之一。只是發展新創社群畢竟和帶領科技創新有所不同,前者牽涉到活生生的有機體成長,因此《新創社群之道》認為,政府在新創社群應謹守「參與者」的角色,讓創業者領導新創社群的發展,以創業者為中心建立起「#先付出」、多元開放、由下而上的協作文化。
政府要決定「不」做什麼
回過頭來看台灣,其實台灣政府近幾年來投入了不少資源在推動創業新創政策上,從舉辦創業競賽、補助加速器、支持共同工作空間,到眾多的創業補助、貸款甚至是直接投資,還有大學裡諸多的創業創新學程,政府兢兢業業地執行,巴不得遍地開花,讓每個新創都成為萬中選一的獨角獸。然而,就在台灣政府努力的背後,筆著近距離觀察,隱隱約約地感受到政府各機關的焦慮:為什麼投入這麼多的資源,還是看不到成果?政府多次跟新創對話,聆聽新創的需求,為什麼台灣還是無法像矽谷或者以色列一樣?而台灣的新創業界也經常質疑:政府究竟為新創做了什麽?
如果,只是如果,台灣政府跟新創之間曾存在著某種隱約的對立關係,那麼《新創社群之道》可以說是讓台灣政府跟新創相互理解,重新攜手向前。政府在鼓勵新創社群的發展時,如本書所提到的,經常有一種數量迷思,究其背後仍不脫由上而下發動的思維。舉例來說,為了幫助新創,台灣政府藉由多重管道直接投資或補助新創,而新創業界也期待政府幫忙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但政府真的適合扮演資金提供者的角色嗎?由政府來擔任資金提供者的角色,除了可能涉及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外,無形之中會不會加深新創對政府的依賴,而與創業家精神的根本原則相違背?如果我們仔細探索,就會發現新創政策的方向不一定是我們想的那麼理所當然,政府必須時時抱持著謙卑的態度,邊做邊修正。本書提到西雅圖市政府在協助新創社群發展時決定做什麼跟不做什麼,就是給台灣政府的一面明鏡。
除此之外,台灣政府總是習慣以科層組織的績效指標去衡量自己的工作成果,例如今年要幫助幾家新創募到資金、總募資金額要達到多少億元、幾年之內要有幾家獨角獸…,導致政府由上到下,將帥、三軍俱揭累倒在地,所做的努力看起來仍是杯水車薪。其實,如果從質的角度出發,我們會發現,跟過去的台灣創業環境相比,現今的台灣社會對創業已經相當友善,即使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但政府的努力早應該獲得肯定。從而,《新創社群之道》可以說是台灣政府的救贖,讓台灣政府得以從新創競賽的焦慮中被釋放出來。
如兩位作者在書裡所說,《新創社群之道》不是一本教各界如何打造新創社群的手冊或循序漸進的指南。這本書其實已經超越了手冊或指南,在這個充斥著創業與新創論述的時代,益發展現其醍醐灌頂的引導價值。
以「創業精神」為本
在文末,筆者最後要提到個人的關懷所在。律師在新創社群是一種服務提供者,本書並未著墨太多服務提供者在新創社群能夠發揮的功能,但從筆者個人的觀點來看,新創社群的七大要素裡,每一個都有律師能夠出力貢獻的地方。但一個根本的問題在於,身為律師,為什麼要參與推動創業新創?原因在於,推動創業新創將促進社會大眾整體的「創業精神」,而筆者堅信:「創業精神」是開啟縮小貧富差距大門的鎖鑰。當前社會貧富分化越趨嚴重、階級流動益發僵固,不論選擇創業與否,不論個人的年齡多寡,「創業精神」對於想翻身的人來說,都是機會與希望之所在。
如《精實創業》作者艾瑞克.萊斯為本書撰寫的推薦序所說,一個機會與資產公平分配的未來,是我們努力的真正目標,而這也是筆者擔任律師的初衷和終極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