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創辦人之間的股權分配比例
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開公司,這真是人生一大里程碑。但首先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你跟你的共同創辦人之間,如何分配股權比例?
在台灣,多數的公司還是習慣用出資比例去設定股權比例,尤其是在需要多一點初始資金的新創公司更容易見到這種現象。這種作法,對也不對。畢竟,錢是公司運作的基本要素之一,股權比例當然應該考慮出資的多寡。只不過,如果只是考慮出資的多寡並不合理,其他共同創辦人的勞力付出、機會成本跟對公司的價值,這三個要素應該也要考慮算進去。
首先,以薪水來說,在創業初期,很多新創公司的創辦人會先不拿薪水。這種情況下,形同你的共同創辦人是拿薪水來投資這家公司。
另外,除了共同創辦人所該領到的薪水外,共同創辦人其實付出的還有機會成本:共同創辦人放棄在其他家公司任職、甚至自己創業的機會,來參與這家新創公司。這種機會成本,其實也是共同創辦人無形的資本投入。
對公司的價值則包含了很多面向,例如創業的點子是誰想的、誰能為公司帶來重要的資源、誰有能力成功帶領團隊將點子付諸執行...等。
因此,如果把勞力付出、機會成本跟對公司的價值一起考慮進去,共同創辦人之間的股權分配比例就不應該只是反應出資比例,而要有所調整。調整的結果可能會是,錢出得少的共同創辦人也許有機會拿比出資比例略高一點的股權比例。
無論如何,比較理想的共同創辦人間股權分配比例,是彼此間的股權比例不會差距太大,因為這樣比較能確保每一位共同創辦人有足夠的工作動機為公司努力,而且彼此間又有平衡的溝通關係。試想,如果股權分配比例相當懸殊,而你是拿的較少的那位創辦人,你工作的動機跟熱情會不會受到影響?(請誠實回答~)
如果加上考量勞力付出、機會成本及對公司價值這三項因素後,設計出來的股權分配比例仍有極端差距的話,這時候你或許應該檢視,是不是你們把某項因素看得太重?或者是不是要在某項因素增加或減少你或共同創辦人的某些投入?如果能夠的話,搭配創辦人的限制股份協議,達到一個差距不會太大的股權比例還是比較好的。畢竟,一開始就失衡的股權分配比例,通常也有比較高的機率(不是必然)走向失速的關係。而人,永遠是一家公司能否成功的關鍵原因!
(本文僅為知識的分享,非法律意見或對具體個案的建議,有法律意見需求者應洽詢自己專屬律師。對於信賴本文所做的任何決策,本文作者概不負責。未取得本文作者書面同意前,不得轉載本文。)